欢迎您进入邯郸开放大学!
发布人: 佚名 发布时间: 2007/11/21 点击量:4350 返回
宜黄戏简介
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宜黄县,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中心流传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闽西一带。宜黄戏班在明朝就很出名,我国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最初就是由宜黄班演出的,并因此有“宜伶”、“宜黄子弟”之说。但那时的宜黄班先唱弋阳腔。“弋阳之调绝”,相继兴起的便是徽州、青阳两腔的流行。不久,引进了海盐腔,随后占据了江西剧坛,盛极一时。
现今流行的宜黄戏,是清初在宜黄县发展起来的( 因江浙音“宜”、“二”不分,故后来有人称“宜黄腔”是“二黄腔”)。究其根源,可以直溯明朝的西秦腔。这种西秦腔的曲调包括以唢呐伴奏的[二犯]及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其中的[二犯]因较之西秦腔之“二犯”有很大发展,便成了独树一帜的宜黄腔。乾隆初,宜伶又以原配奏乐器大筒胡琴改为主奏乐器,从此唢呐[二犯]及平板[吹腔]一变为胡琴腔。清代戏曲家李调元在《雨村剧话》中曾写道胡琴腔起于江右(即江西),又名二黄腔。胡琴腔的诞生,标志着板腔音乐在南方增加了一路。宜黄腔崛起后,流行很广,现赣剧、徽剧、祁剧中所唱的“二黄腔”(或称南路),是直接由宜黄腔传去的,所以宜黄腔对我国许多剧种中“二黄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宜黄戏的传统剧目颇为丰富,大、小约有五百余种,但绝大多数已经失传,多是以腔定本。其内容以演历史故事为主,其曲调以唱宜黄腔居多。据已知的宜黄戏早期剧目中,专唱宜黄腔的有五十八种,这是现今全国皮黄戏剧目保留二黄腔最多的一个古老剧种。由于宜黄腔发源于西秦腔,同时,又因受秦腔的影响,所以在宜黄戏的基本剧目里,传自西秦腔的二十种之多,即《清官册》、《五雷阵》、《闹沙河》、《药茶记》、《三官堂》、《肉龙头》、《松蓬会》、《宝莲灯》、《万里侯》、《下河东》、《奇双配》、《双救驾》、《双贵图》、《双钉案》、《四国齐》、《打金冠》、《打登州》、《雌雄鞭》、《孟津会》、《庆阳图》等。移植于秦腔的有十三种,即《双龙会》、《上天台》、《黄金塔》、《定中原》、《锁五龙》、《老君堂》、《五龙会》、《紫金镖》、《芦花河》、《飞龙传》、《下南唐》、《五雄阵》、《锦罗帐》等。西皮戏不多,直至清末,也只有《月明楼》、《江东桥》、《春秋配》等十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