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邯郸开放大学!
发布人: 佚名 发布时间: 2007/12/19 点击量:7738 返回
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后,唱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剧种。山东地区位于南北水陆通衢,长期以来是贸易运输要道,各地戏曲往往因通商贸易而在此交流沟通,逐渐荟萃集中,并在此生根流传,形成本地的声腔剧种。
山东梆子是山东一个古老剧种,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山东的地域特征,唱腔优美,激昂高亢,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剧的突出的特点是花腔多、甩腔多,且甩腔最后多落在“啊”音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的兄弟剧种如山东境内的莱芜梆子、两夹弦、 四平调、河南豫剧的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江苏的江苏梆子以及山东另一个古老的剧种柳子戏的发展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山东梆子的传统表演程式与鲁西南一带的其他古老剧种如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等一样,表演动作粗犷,架式夸张。如黑脸上场亮相时,双手举过头顶,五指分开;推圈走圆场时,右手推圈,左臂随之有节奏地摆动;表示愤怒、急躁等情绪时,有吹胡子、瞪眼睛、带活腮、晃膀、跺脚、捋胳膊等动作。其他行当“推圈”时,动作不尽相同。
在脸谱上则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更有一个角色在同一出戏中随剧情变化而不断变换脸谱。如《白蛇传》中[收青]一场,小青由花脸扮演,连变三次:先为花脸,后变为一半花脸,一半俊脸,最后才变成旦角脸形。
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 各种板式均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其唱腔中的基本板式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一鼓二锣]等。辅助板式有[起板]、[栽板]、[非板]、[一串铃]、[倒反拨]、[亢令亢]等。在板式的运用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单一板式的应用,即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情绪,选用某一种基本板式作为一个独立唱段,主要适用于情绪比较单一的唱词。另一种形式则是通过不同板式的有机组合和转接,构成节奏变化明显、旋律对比鲜明的大段成套唱腔,这是山东梆子唱腔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专用曲调有[杀己调](《哭剑》)、[流水捻子](《兰花山》)、[叫门板](《宇宙锋》)等。伴奏用的唢呐和丝弦曲牌有180余种。山东梆子还曾演出过昆腔、笛戏(近似“吹腔”,用横笛伴奏)、大笛罗罗(用唢呐伴奏)的剧目。
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壮,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行当则以红脸、黑脸为主要脚色,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动作粗犷,架式夸张,舞台上洋溢着雄浑、豪放的阳刚之美。过去全用“大本腔”(真嗓)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后来逐渐变化,多用“二本腔”(假嗓)演唱。也有用“大本嗓”(真声)吐字,“二本嗓”甩腔。其中净行的发音则带沙音和炸音,使唱腔粗犷奔放。女声各行当,都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发音多用口腔共鸣,声音圆润、音域宽广。
上一条: 6 个让人发胖的不良习惯
下一条: 墨 家